肿瘤患者药物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长时间接受静脉治疗会带来一系列烦恼,如输液反应、静脉炎等。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大大节省了治疗时间,也为肿瘤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了更多便利。慢病化管理时代,新剂型将如何布局并帮助肿瘤患者走向治愈?《肿瘤瞭望》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介绍。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肿瘤患者药物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长时间接受静脉治疗会带来一系列烦恼,如输液反应、静脉炎等。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大大节省了治疗时间,也为肿瘤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了更多便利。慢病化管理时代,新剂型将如何布局并帮助肿瘤患者走向治愈?《肿瘤瞭望》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介绍。
01
《肿瘤瞭望》:满足所有肿瘤患者对于创新治疗方案的诉求,让所有肿瘤患者“最少时间做病人,更长时间做自己”应该是所有肿瘤领域专家的共同期许。现在肿瘤诊疗已步入慢病管理,当肿瘤不再是“不治之症”,我们的患者又应该如何与癌共舞呢?尽早发现疾病也意味着更多的治疗机会和治愈可能,您在肿瘤疾病的预防方面是否有什么建议?
马军教授: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发展日新月异,肿瘤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特别是早期血液淋巴系统肿瘤,其治愈率很高。在治疗手段方面,除化疗、放疗、介入等治疗手段外,免疫治疗、大分子单抗、双抗、ADC等治疗手段的出现,使肿瘤患者的治疗选择越来越多,患者的治疗也变得越来越精准化、个体化,肿瘤走向“慢病化管理”时代。
之所以说肿瘤走向了“慢病化管理”时代,是因为目前大部分肿瘤(如淋巴系统肿瘤)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进行全程管理,患者通过长期服药,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对于一些晚期肿瘤(如消化系统晚期肿瘤),其死亡率依然很高,我们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对于慢性病,我们也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策略,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就肿瘤患者的治疗而言,我认为做好分层、分类,并给予规范、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才是关键。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肿瘤患者的治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贫困地区,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更低。因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同时将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5%。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呼吁大家学习先进国家的诊疗技术,提高大病救助的比例,提高免费医疗人群的比率。如此,我们国家才真正步入肿瘤慢病化管理时代。
02
《肿瘤瞭望》:从2018年到2023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来看,上市创新药数量迎来了快递增长,从2018年开始,肿瘤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治疗剂型和治疗模式,也是推陈出新,多款抗肿瘤药物的皮下制剂都已获批上市,例如,乳腺癌领域的帕妥珠曲妥珠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血液肿瘤的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皮下注射),想问下,您对于抗肿瘤药物皮下制剂的未来布局是怎么看的?
马军教授:肿瘤治疗手段包括多种,除我们常用的化疗、放疗、外科手术等基础治疗外,免疫治疗药物、大分子靶向治药物、小分子单抗类药物,ADC类药物等治疗手段仍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我认为,按照每年创新药种类增加的速度,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第一世界的代表是美国,他们每年的创新药物有10~13个;第二世界的代表是日本和英国,每年有1~3个创新药物出现;第三世界的代表是中国,我国源头创新的药物非常少,往往都是Fast Follow或者Me too、Me Better类的药物。
我认为之所以我国创新药出现的很少,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药厂在研发领域的投入较少;第二,原研创新药(首创药物)很少,我们生产出的药物都是相较于原研药改变了结构,缺乏源头创新。第三,与第一世界国家相比,我国能主导临床研究的leading PI较少。
对于肿瘤患者治疗,我主张在不改变药物临床结构的情况下,对患者治疗进行给药模式的创新。皮下制剂相较于静脉给药方便、易操作,且治疗时间短,(高热、休克等)副反应比较少。因此,“能用皮下制剂的不静脉给药”是我的治疗原则。
03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分享下,皮下制剂的进步将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哪些重要变化?
马军教授:新药研发不仅包括新靶点药物,也应包括创新剂型或改良剂型。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越简单的药物,患者的接受度也越高。因此,目前有众多不同种类药物的皮下制剂正在探索中;经皮/皮下给药的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例如笔式注射器等一次性皮下注射装置、贴皮式皮下给药、穿戴式设备皮下给药等。皮下给药的丰富,将进一步推动诊疗模式的变化,未来患者或可在家中、社区医院乃至其他任何适用的环境中,灵活、便捷地使用药物,我们也将见证和迎接越来越多的全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
随着更多疗效更优产品的出现,恶性肿瘤正在逐渐向慢性病转变,未来门诊形式的肿瘤免疫治疗也将成为常规。抗体药物从静脉注射剂向皮下制剂的转变和优化也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助力癌症患者更便捷的疾病管理。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