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18日,第13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邀请了多位世界各国和中国港台专家将就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癌微创外科进展、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尤其对于近来热点领域如微创手术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
2017年6月16日~18日,第13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会议邀请了多位世界各国和中国港台专家将就结直肠癌的诊疗规范、结直肠癌微创外科进展、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和靶向治疗进展,尤其对于近来热点领域如微创手术、寻找结直肠癌早诊、复发转移预测和疗效动态监测分子标志物、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和局部治疗进展等进行探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锡山教授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肿瘤瞭望》有幸邀请到王锡山教授为我们并分享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的外科治疗经验。
《肿瘤瞭望》:肝脏是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转移的患者预后很差,临床治疗棘手。因此肝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的多学科治疗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请问本次中欧美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治疗论坛主要关注了哪些热点话题?您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王锡山教授:肝脏是大肠癌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为Ⅳ期患者,结直肠癌转移与其它实体肿瘤肝转移存在特异性,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治疗价值,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可以明显获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针对转移灶不同肿瘤部位、肿瘤数量以及肿瘤大小等给予不同治疗手段。总的来说,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主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在解剖层面上具备切除适应证以及治疗价值;第二、在技术层面上医院、学科以及肿瘤专家技术水平达到一定水准;第三、在患者身体素质层面患者可以耐受手术。目前,临床上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射频、靶标放射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手段。
临床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可以分为几大类:第一类,具有可切除适应证的患者。第二类,不具备手术切除适应证患者。针对不具备手术适应证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不应轻言放弃,可以通过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全身治疗等转化治疗手段成为具有手术适应证后进行手术切除,使患者得到生存获益。在肝转移治疗领域,国内外肿瘤专家已经积累了较多经验和治疗手段,若要将之灵活运用于不同类型患者之中,肿瘤领域专家要做到依法行医、人文行医和科学行医,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肿瘤瞭望》: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是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随着手术技术、治疗理念以及各类靶向药物研发的进步,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手段愈加多样化,如何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是当前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请问您在这方面有何经验要和我们分享?
王锡山教授:结直肠癌晚期可分为全身晚期和局部晚期,全身晚期即发生远隔脏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局部晚期指肿瘤穿透肠壁全层侵犯邻近组织器官。目前,针对全身晚期患者采用联合脏器切除是唯一能够达到治愈效果的积极手段。通过放化疗缩小肿瘤病灶或使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然后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是这类患者常用的治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联合脏器切除切忌姑息性大手术,因为它可能引起较多并发症。在临床上手术失败概率为10%,因此需要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手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多的理解,支持临床医生工作,临床医生才能更大发挥其作用。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风险系数极高,患者只有能够承担手术风险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才有可能获得更长生存期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已经成功进行了600-700例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并发现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若患者联合脏器切除手术后表现为炎性浸润,则预后可能较好,给患者带来良好生存机会。临床上应对炎性浸润和癌症浸润进行区别对待,需要进行联合脏器切除采取组织标本后进行判断,并对两类患者进行客观评价,例如癌性浸润预后差,炎性浸润预后相对较好。联合脏器切除对外科技术水平来说是一重大考验,外科肿瘤专家只有具备立体解剖思维和精湛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才能全面提高外科技术水平。同时,联合脏器切除也是对包括麻醉科、ICU等在内的团队的综合考验。成功的完成手术治疗仅是第一步,患者存活情况还与患者耐受情况、伴随疾病和并发症等因素息息相关。术前诊断判定、术中精准操作、术后严格护理、家属配合情况、患者精神状态以及患者心理素质等对联合脏器切除的成功和患者获益情况均有较大影响。
《肿瘤瞭望》:侧方淋巴转移是中低位直肠癌重要的转移方式,也是导致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原因。请问在精准医疗时代,低位直肠癌选择性侧方淋巴结清扫的价值如何?主要治疗策略有哪些?
王锡山教授:中低位直肠癌转移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上方转移、侧方转移、下方转移。国外通常不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我们团队是国内较早开展侧方清扫的团队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中低位直肠癌发生侧方转移率为9%-13%,而日本中低位直肠癌侧方转移率高达25%。侧方清扫手术的实施与外科技术水平、治疗理念以及循证医学数据等方面密切相关。能够成功进行侧方清扫有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外科肿瘤专家需具备侧方清扫技术水平。第二、选择性实施侧方清扫。需要依赖包括CT、磁共振成像、PET-CT等现有的影像学手段诊断患者已经发生侧方转移后再进行侧方清扫。针对各期患者进行侧方清扫意义不大,不建议进行预防性侧方清扫。随着诊断手段不断进展,诊断正确率越来越高,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诊断正确率能够达到100%,例如PET-CT检测并不适用于所有部位疾病的诊断。而且,任何检查手段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因此需要临床肿瘤专家理性看待这些诊疗手段。总之,影像学检测手段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佐证,降低误诊的机率,临床医生应该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