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地时间9月8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的现场,《肿瘤瞭望》邀请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周彩存教授和来自日本名古屋爱知癌症研究中心的Tetsuya Mitsudomi教授进行了巅峰对话,针对会议热点展开了讨论与解读。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周彩存教授:您好,Mitsudomi教授。首先请您谈谈您对本次大会的总体印象。
Mitsudomi教授:我看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特别是在药物治疗的领域。因为我是一名胸外科医生,所以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们胸外科领域没有很多新进展。相比之下,在药物治疗的领域中,有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些都非常有趣且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周彩存教授:是的。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型化合物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Mitsudomi教授:这可以在术前或术后进行,所以有几种不同的策略将其与手术结合。过去人们考虑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第三代EGFR TKIs 应用于EGFR突变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中。但是,辅助治疗的试验通常耗时很长,花费巨大,我们在未来十年内很难得到这类试验的结果。
周彩存教授:如果这样的治疗策略能成功,是否有治愈肺癌的可能?
Mitsudomi教授:是的,但愿如此。在辅助治疗方面,明天在会上我们将看到ECOG研究,它比较了卡铂和紫杉醇加或不加贝伐珠单抗。这项研究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我希望其结果是阳性的。但我现在还不知道。
周彩存教授:今天上午,大会发布了新版分期标准。您认为,这个新版分期标准是否更加合理或可行?
Mitsudomi教授:实话说,我认为它过于复杂。我年纪越来越大,不能全部记住,所以我必须随身携带一个分期表,查看每个分期的定义。此外,如今患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组状态或药物治疗选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将每种疾病都精确划分其分期未必是最明智的做法。对我来说,像T1a、T1b、T1c这样的分期就没有太大必要。
周彩存教授:所以,您更倾向于考虑肿瘤大小、淋巴结与转移,而不考虑基因图谱?
Mitsudomi教授:是的。我认为,将基因组状态纳入分期中不是很好。我们关注的是肿瘤的解剖学扩散。
周彩存教授:对免疫状态您怎么看,如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Mitsudomi教授:我对此也不是很推崇,我认为它过于复杂。免疫状态不是一种阶段,她是肿瘤或微环境的一种特征,与分期无关。我知道,在某些肿瘤中,如前列腺癌,其PSA水平随着分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对于肺癌分期,我不希望将其复杂化。
周彩存教授:除此之外,我们还没有任何数据,对吧?
Mitsudomi教授:对。
周彩存教授:那么,此时会议上还有其他什么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Mitsudomi教授:此次会议最重要的是与新朋友和老朋友的会面。大家的沟通和交流意义重大。在与肺癌的斗争中,协作和互通是十分重要的。
周彩存教授:对。中国和日本是邻国。实际上我们在基因上也极其相似。我认为,东亚国家的肺癌分子学特征都非常相似。也许我们可以共同做一些努力。但愿未来我们可以治愈癌症,尤其是肺癌。
Mitsudomi教授:是的,治愈我们的患者。
周彩存教授:对。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