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png)
编者按:迈入新世纪已二十余载,医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仁心仁术、为国为民的医生。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也”,肿瘤瞭望特别开辟“谈笑间”系列专栏,于本期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与他回首过去,眺望未来,品尝医学生涯的人生百味。他自幼目睹求医问药艰难,立志学医服务人民;他深明妇科肿瘤患者的种种需求,开辟新的治疗手段帮患者祛除病痛、保留生育的希冀;他身体力行,呼吁建立科学的妇科肿瘤医生培养体系,以专业铸规范,以规范领前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将继续为患者高擎希望之灯。
第壹章
不忘初心
数十年如一日专注妇瘤
肿瘤瞭望:您自87年从医至今已35年,请问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医?除了从医之外是否有过其他理想?
吴小华教授:我出生在安徽、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安庆。在我小时候那里交通闭塞、求医问药非常困难。彼时目睹亲朋好友饱受疾病困扰,加之家中排行最小的我也体弱多病,就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其实那时候我的兴趣很广泛,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志向,整体偏向文科一些,比如素描、雕塑、摄影都有涉猎,甚至还学会了在煤油灯下洗照片。其中我对文学非常热爱,中学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讲给大家听,即便到现在我还每年都关注高考作文题目,试想如果是我应该会怎样写,可以说是有种情结在里面。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医学属于理科,最终还是遵从初心,选择了学医的道路,去实践“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语,去为老百姓服务。
肿瘤瞭望:作为一名男大夫,从事妇产科工作,又主攻妇科肿瘤,是否会有更多困难?
吴小华教授:我大学毕业后留校,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那时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著名的谢荣诚教授来援助安徽,他就是个妇产科男大夫,发明了如宫腔内节育环定位器等很多器械,极具创新精神,上课也别具一格,让我产生了很大兴趣,就服从分配进入了妇产科。后来,我离开安徽来到了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性别并没有带来任何困难,在大的教学医院、三甲医院,男医生从事妇产工作没有什么障碍,而从妇产科转到肿瘤妇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我国目前暂无妇瘤科医生认证制度,国外有一种培养模式,在医学生毕业后需要做3-4年妇产科工作,再做3~4年fellowship(“专科培养”)才成为妇瘤科医生。我正是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4年的妇产科医生,又考取临床技能与训练研究生,做了4年的妇科肿瘤培训,在博士毕业以后才留在这里正式从事妇瘤医生工作,经历了比较完善的历练。
肿瘤瞭望:请问是什么让您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妇科肿瘤领域努力工作?
吴小华教授:不忘初心。在当年,我看到了闭塞的交通、求医问药的困难;在今天,这里汇聚了全国的患者,我看到了更多的人间疾苦,更加坚定要为老百姓服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全国最早成立的妇科肿瘤专科,在手术、化疗、放疗方面都做得很棒,让在这里工作的医生自觉地向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也能够取得更高成就。比如我院是全国收治宫颈癌最多的单位,面临的挑战也更多,过去宫颈癌的治疗无法实现保育,而年轻患者的生育需求是非常强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比如卵巢癌治疗难度较大,如何开展多学科治疗?如何改进手术?种种难题都在逼着我们去努力。我并没有很高的理想,就是单纯的遵从初心,为患者服务。如果回避这些难题,没有创新,那么自己就不会进步,医院也不会站在国际的高度。
第贰章
洞悉妇瘤
我们仍需努力
肿瘤瞭望:行医35年来,我国妇科肿瘤的诊疗有了哪些改变?
吴小华教授:我国妇科肿瘤专业所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宫颈癌方面,手术的数量、质量、速度都有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展出了保育手术,并做到了全球领先的位置。在卵巢癌方面我们也开展了许多临床研究。在放疗方面,中比镭锭治疗院是我院前身,已有91年历史,从最初的镭后装治疗发展到今天有了调强适形放疗、质子重离子治疗等世界一流技术,很多国外研究也需要放在我国进行,其成就有目共睹。在新药方面,我国许多本土药企基于中国自己的数据开发了很多的新药,如今年的6月29日我国成功上市了全球首款宫颈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代表免疫治疗最前沿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妇科肿瘤在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肿瘤瞭望:在您看来,我国妇科肿瘤发展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发展方向?
吴小华教授:我国整体比较重治疗、疏预防。20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而宫颈癌可以做到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战略计划”,希望通过注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消灭宫颈癌,目标是到2030年小于15岁的女性疫苗注射率达到90%,我国目前只有1%-2%,差距很大。对于35-45岁的妇女,我国正在开展高效宫颈癌筛查,目前普及率只有20%,希望在2030年能达到75%,亟待提升。
在卵巢癌方面,第一,无法早期筛查是世界性的难题;第二,卵巢癌手术涉及很多上腹部领域术式,我国缺乏专业化妇瘤医生队伍,卵巢癌R0切除率只有30%-40%,理想的目标应在60%左右。第三,卵巢癌的铂耐药复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策略。上述种种问题都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去解决。作为妇科肿瘤医生,无论你在哪个年龄阶段,都要保持初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的主要精力可能在卵巢癌手术、宫颈癌保育方面,而对于年纪轻医生而言,可能更需要磨炼基本功,去承接前辈的技艺,这是非常重要的。
肿瘤瞭望:您对我国妇科肿瘤诊疗的未来有怎样期待?
吴小华教授:如前所述,第一,我国缺乏妇科肿瘤医生的培训和认证制度。我经常打比喻说从妇产科医生到妇瘤科医生就像驾照从C照到A照,只有先做妇产科工作,再到妇瘤科学习手术、化疗、放疗、临床实验之后,才能胜任妇科肿瘤的诊疗工作,真正与世界接轨。NCCN指南等诸多循证医学证据也显示专业的妇瘤科医生能够给妇瘤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落实妇科肿瘤医生的培训与认证非常重要,需要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医管部门去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我国的患者众多,但参与到临床研究的不多,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要重视患者资源,多开展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研究,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第三,我们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妇瘤医生,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实现规范,只有实现规范才能走向领先。
第叁章
保育门诊
呵护患者生育的希望
肿瘤瞭望:癌症遇到生育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您创立了宫颈癌的保育门诊,请您谈谈保育门诊设立的背景及成就?
吴小华教授:我国是宫颈癌大国,每年新发宫颈癌约有5~6万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35-45岁有两个发病高峰。伴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婚育年龄后移的同时对二胎、三胎的生育需求也在增多,于是出现了部分罹患宫颈癌患者依然有生育需求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Daniel Dargent医生首次报道了阴式广泛性宫颈切除术,可以达到切除肿瘤和保育的目的。2003我从美国回来后,患者的需求拖动这着我开展此方面的工作,并成功开发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abdom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ART),创立的复旦标准。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500多例ART手术,排名世界第一。因为我国患者实在太多,看病困难,为了让这些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更方便开展系统性观察,我专门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宫颈癌保育门诊,以实现为老百姓服务的初衷。现在我科李琎教授开设了第二个保育门诊,进一步为患者提供方便。
肿瘤瞭望:在为患者保护生育能力的过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吴小华教授:每个患者都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有一位来自浙江的女士,在30多岁的时候孩子突然因为脑瘤去世,自己也被诊断为宫颈癌,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她非常渴望能够保留生育功能,能再生一个孩子。在我们这边进行保育治疗后,最终如愿以偿。现在那个孩子非常健康,都上初中了,我也一直跟她说“这孩子来之不易,一定要教育好”。另外还有一个新疆的小姑娘,刚刚高考完就检查出来宫颈位置有直径10cm左右的横纹肌肉瘤,为了保护孩子的未来,我们尝试采取了保育措施,并取得成功。现在我们认为葡萄状横纹肌肉瘤还是可以保育的,已经尝试了15例,其中14例取得了成功,连国外专家都觉得难以置信,非常令人自豪。罹患癌症是不幸的,当我们解除了患者的病痛,保留了患者的生育的功能时,她不仅仅本人获得了重生,家庭也会更加稳定。
肿瘤瞭望: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妇瘤患者,您有哪些话想通过谈笑间栏目传递给她们?
吴小华教授:宫颈癌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希望能够早期发现,甚至在癌前病变期就治愈,最好不要到我这里接受治疗,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假如一旦不幸得了宫颈癌,且你有生育需求,就要先问医生是否可以保育?若医生确认可以保育但技术达不到,建议你赶快到有相关资质或经验的地方去接受治疗。一般情况下,未转移的宫颈鳞癌、腺癌或腺鳞癌,直径小于4公分,都有可能保留生育功能,具体还要进一步评估决定。因此,要坚持早筛早治、积极治疗。
第肆章
言传身教
培养好医生,呵护每一位患者
肿瘤瞭望:妇瘤患者往往面临更多的压力和焦虑,在患者的沟通和管理方面,您对团队里的医生有怎样的要求?
吴小华教授:患者评价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可信的医生,有技术;二是可爱的医生,有关爱之心。这是我自己身体力行,也是带领我们团队所做的工作。宫颈癌患者在保育术后会面临很多心理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我院引进了心理咨询的团队,并设置了专门的门诊;另一方面我们近期将出版一本《宫颈癌保育手术治疗学》,其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如何评估处理保育手术相关的心理问题。在这个领域我们做得还不够,需要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一起呵护每一位患者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而维系患者的家庭和谐,也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宁。
肿瘤瞭望:在后辈的发展方面,您有哪些话想告诉青年一代的医生?
吴小华教授:年轻人一旦定下学医的目标,就要勇往无前的前进。不管路上有多曲折、多艰难,只要坚持,一定能到成功的彼岸。
第伍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肿瘤瞭望:回顾您过去35年的从医历程,展望未来更长远的从医之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应该是什么?
吴小华教授: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既然选择了学医,就选择了艰苦磨练的过程,一定实现自己的追求,有创新,有成果,有未来。